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对我们有何影响?

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某人的信息,只需看看该人与他人的关系。 毕竟,我们越是尊重和爱自己,就越是用心呵护我们所爱的人。

看到另一个家暴的故事,有朋友气愤地说:“我完全搞不懂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! 怎么可能一方面嘲讽这样一个人,另一方面又忍了这么久?! 这有点疯狂。»

当我们遇到别人无法解释的行为时,我们经常谈论他们的精神错乱或愚蠢。 很难穿透别人的意识,如果你自己不表现得像你不理解的那样,剩下的就是耸耸肩感到困惑。 或者仍然尝试借助逻辑和您自己的经验来找到答案:为什么?

在这些探索中,人们可以依靠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很久以前发现的原则:在与他人交流时,我们不能超越与自己的关系水平。

受害者有她自己的内心暴君,恐吓她,剥夺她自尊的权利。

换句话说,我们如何对待他人表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。 经常羞辱别人的人,也会为自己感到羞耻。 向别人倾吐仇恨的人,就是在仇恨自己。

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悖论:许多恐吓家人的丈夫和妻子认为他们根本不是强大的侵略者,而是他们折磨的人的不幸受害者。 这怎么可能?

事实是,在这些暴君的内心深处,已经有一个内在的暴君,而他完全无意识地嘲笑着他们人格中可以被意识接触到的那部分。 他们看不到这个内心的暴君,他是不可接近的(就像我们没有镜子就看不到我们的外表一样),他们将这个形象投射到附近的人身上。

但受害者也有她内心的暴君,恐吓她,剥夺她自尊的权利。 她看不到自己的价值,因此与真正的外部暴君的关系变得比个人幸福更重要。

我们牺牲自己越多,我们对他人的要求就越多。

“对自己如此,对他人也是如此”的规则在积极的意义上是正确的。 照顾好自己开始照顾别人。 通过尊重我们自己的需要和需要,我们学会了尊重他人。

如果我们拒绝照顾自己,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他人,那么我们也将剥夺周围的人在没有我们的情况下照顾自己的权利。 “小心勒死”和“做好事”的愿望就是这样产生的。 我们牺牲自己越多,我们对他人的要求就越多。

所以如果我想了解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,我会看看他是如何对待别人的。

如果我想在自己身上看到一些东西,我会注意我与其他人的相处方式。 如果它对人不好,似乎我首先对自己做“坏”。 因为与他人交流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与自己交流的水平。

发表评论